刘备虽然在赤壁之战中的贡献不大,却是东吴绕不开的人物。算上江夏的刘琦,刘备手下掌握着两万军队,实力也很可观。东吴即使想干掉刘备也是个麻烦事,鉴于曹操的存在,继续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。
何况刘备还有另外一样东吴根本没法比的资本——人心。刘备到荆州寄寓七年,没闹出多大动静,却赢得了不少人心。
三国时期,谁要想控制一个地方,地方豪强绝对是个绕不过的坎。如果没有地方豪强的支持,要想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是非常困难的。而孙权与刘表原本就有杀父之仇,赤壁战前孙权攻克江夏,不但斩杀黄祖,还干了屠城的勾当。这笔账,荆州人士即使嘴上不说,可心里记得清清楚楚。一句话,荆州人民欢迎刘备,不支持孙权。
现在要夺取荆州地盘,孙权只能借重刘备。不过联军中必然有孙权的员工来掺沙子。比如东吴猛人黄盖,很可能是协同刘备南取四郡,此后就待在武陵不走,当了武陵太守的。
江南四郡武陵(治今湖南常德西)、零陵(治今湖南零陵北)、长沙(治今湖南长沙)、桂阳(治今湖南郴州),原本是刘表的地盘。曹操进入荆州仅仅三个月就退回了北方,实际上在这一带并没有渗透多少势力,只派了刘巴等使者一路招降。招降的惯用手段,不外乎说些跟着曹丞相干很有前途、不跟着曹丞相干死路一条之类软硬兼施的话,然后许诺给一顶更大的官帽子,开一份更高的工资。实际上,当地的官吏大多还是刘表时期任命的,只不过摇身一变换个招牌而已。
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,刘备想出了一个高招——上表推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,成为名义上的荆州首长。这样做,一方面可以打着大公子刘琦的旗号,号召四郡干部回到老领导刘表父子的怀抱,以减少进军阻力;另一方面还可以堵上孙权对荆州的觊觎之心,那意思是说刘表虽然死了,还有他儿子在,我们两个谁都不要打荆州的主意。
此后,刘备率军南征四郡。四郡地方长官愿意接受改编自然好说好商量,如果敢说不,刘备就以武力解决问题(一说武陵太守金旋就是死于阵前)。
这是一个一手胡萝卜一手拿大棒的政策,既有法理上的依据(刘琦子承父业)和归顺后职务不变的承诺,又有强兵压境的武力威胁。因此刘备进军四郡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,很快就统统搞定,“武陵太守金旋、长沙太守韩玄、桂阳太守赵范、零陵太守刘度皆降”。
需要指出的是,刘备南取四郡,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关羽水军。从长江入沅水取武陵、入湘水取长沙,然后继续深入可取桂阳和零陵。
除黄盖被孙权任命为武陵太守之外,刘备取得四郡后,只留下军师中郎将诸葛亮“调其赋税,以充军实”,并没有重新任命地方长官,还是原班人马摇身一变继续上班。
刘备当然清楚这帮干部十分不可靠,但他更清楚,只有尽可能保障既得利益者的权益,改革的阻力才能降到最低。
这帮干部虽然是刘表任命的,但曹操来了跟曹操,刘备来了跟刘备,半年之内三次改换门庭,任他曹刘仇深似海,任他赤壁炎烟冲天,他们还是一样当干部,一样领薪水。实在是非常快乐,皆大欢喜。
但桂阳太守赵范欢喜不起来,还开小差跑了。
说起逃跑的原因,不是赵太守看破红尘不想当国家干部,而是他过于热情,以至于拍马屁拍错了地方。
刘备派往桂阳落实收编工作的是偏将军赵云。赵太守一看赵云将军也姓赵,五百年前是一家啊,就想方设法拍马屁套近乎。
男人好什么?赵太守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得出结论:不外乎财、色二字。刚好赵太守有位守寡的嫂子,生得无双国色,人见人爱。赵太守打定主意将嫂子嫁给赵云,认定赵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接受。赵太守把这一举动界定为大义凛然的割爱行为,在心底为自己的高智商暗暗喝彩。
没想到的是赵云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赵太守:“我和你是同姓兄弟,你哥哥也就是我哥哥,你嫂子也就是我嫂子,我怎么能娶嫂子呢?”
赵云拒绝赵范的“美意”,表面看起来是碍于伦理道德,其实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,并没有不能娶寡妇这一条。曹丕入邺娶甄氏,刘备入蜀娶吴氏,都是明证。实际上,赵云不接受赵范的贿赂,是因为他已经看出赵范是一个不靠谱的人,而且不是真心归降刘备,所以不想让他把自己拉下水。
事实证明,赵云没有看错。赵范拍马屁拍错地方后,更加惶恐不安,心怀疑惧,深感自己与赵云将军不是一路人,终于找个机会开溜,分道扬镳了。
桂阳太守的职位有了空缺,刘备任命赵云走马上任,代理(请注意这两个字)桂阳太守。
于是,江南四郡地,有三郡实际上掌握在了刘备手中。
除了地盘,刘备还收获了大批人才,比如在长沙收降的老将黄忠(字汉升)。
黄忠在刘表手下没有干出多少名堂,日后在刘备手下却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,成为后世老将上阵的光辉榜样。
得人心者得荆州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